磁心科技这里覆盖国内外的电磁铁研发设计制造应用案例!
欢迎业内市场编辑有偿投稿!
电磁铁新闻资讯

电磁铁技术专利首页 > 新闻资讯 >返回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

作者:admin日期:2017/07/11 15:57

技术领域: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CPS)将断路器、接触器、热继电器的功能很好的融为一体,合理协调了各分列电器元器件保护特性、控制特性配合的工作,可取代传统电动机控制应用,亦可广泛应用于自动化集中控制系统和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等场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但传统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中,电磁铁在维持吸合的状态下需要电源提供维持电流,从而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功耗,并产生温升、噪音等不良影响。亦有部分接触器产品采用永磁技术结构工艺较复杂,这样导致其体积大,接线方式与常规应用不一致,特别是操作时永磁机械冲击大,寿命和可靠性无法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包括有支架,其中:所述支架外分布有指示组件,支架内设置有动铁芯,且指示组件与动铁芯相连;所述动铁芯上设置有弹性部件,动铁芯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静铁芯,静铁芯的内侧设有永磁体和调整磁片,在吸合状态下,动铁芯与永磁体之间设有间隙,确保永磁体不受机械冲击;所述支架上对应动铁芯与静铁芯的磁场分布位置处设有控制线圈;所述的控制线圈包括有吸合线圈与释放线圈。

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指示组件包括有拉杆,拉杆的一端与动铁芯铆钉连接,拉杆的另一端上设有指示件。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动铁芯为山字形,山字形中间为副接触面,山字形两边为主锥度接触面;所述的静铁芯为U字形,U字形的中间固定有永磁体和调整磁片,且调整磁片构成副接触面,U字形的两端为副锥度接触面;在吸合状态下,动静铁芯的主接触面与静铁芯的副接触面之间设有间隙。这样,锥度主接触面增加了接触面积,提高了保持力。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山字形两边的主锥度接触面为凸起,U字形两端的副锥度接触面为凹口;或是所述山字形两边的主锥度接触面为凹口,U字形两端的副锥度接触面为凸起;或是所述山字形两边的主锥度接触面为平面,U字形两端的副锥度接触面为平面。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弹性部件为弹簧。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永磁铁置于动静铁芯之间,通过支架限位,并配合调整磁片调整动静铁芯间隙大小,确保产生足够吸合力,且动铁芯运动过程中不直接接触永磁铁。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工艺简单,体积小,与常规应用方式一致,操作时永磁机械冲击小,提高了永磁电磁铁的寿命和可靠性。并且,动静铁芯吸合后的保持力由永磁铁提供的吸力代替了传统电磁铁正常工作时需要控制电源提供保持电流的耗能方式,实现了电磁铁工作的无功耗、无温升、无噪音,满足节能环保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先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处于释放状态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处于吸合状态的构造示意图;

图3是指示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  支架                    2  拉杆

3  动铁芯                  4  弹簧

5  静铁芯                  6  控制线圈

7  调整磁片                8  永磁体

9  铆钉                    10 指示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的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用电磁铁控制装置,包括有支架1,其与众不同之处:所述支架1外分布有指示组件,支架1内设置有动铁芯3,且指示组件与动铁芯3相连;所述动铁芯3上设置有弹性部件,动铁芯3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静铁芯5,静铁芯5的内侧设有永磁体8和调整磁片7,在吸合状态下,动铁芯3与永磁体8之间设有间隙,确保永磁体8不受机械冲击;所述支架1上对应动铁芯3与静铁芯5的磁场分布位置处设有控制线圈6;所述的控制线圈6包括有吸合线圈与释放线圈。由此,正常工作情况下,动静铁芯5吸合后的保持力由永磁铁提供的吸力代替了传统电磁铁正常工作时需要控制电源提供保持电流的耗能方式,实现了电磁铁工作的无功耗、无温升、无噪音,满足节能环保要求。

结合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为了便于使用者知晓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所述的指示组件包括有拉杆2,拉杆2的一端与动铁芯3铆钉9连接,拉杆2的另一端上设有指示件10。

进一步来看,所述的动铁芯3为山字形,山字形中间为副接触面,山字形两边为主锥度接触面;所述的静铁芯5为U字形,U字形的中间固定有永磁体8和调整磁片7,且调整磁片7构成副接触面,U字形的两端为副锥度接触面;在吸合状态下,动静铁芯5的主接触面与静铁芯5的副接触面之间设有间隙。这样,锥度主接触面增加了接触面积,提高了保持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令动铁芯3在运动时有很好的运动导向和磁路补偿。

考虑到动铁芯3与静铁芯5相互吸合时产生的作用力不会让主接触面与副接触面产生不必要的冲击损坏,所述山字形两边的主锥度接触面为凸起,U字形两端的副锥度接触面为凹口;或是所述山字形两边的主锥度接触面为凹口,U字形两端的副锥度接触面为凸起;或是所述山字形两边的主锥度接触面为平面,U字形两端的副锥度接触面为平面。

再者,考虑到弹性部件制造和使用便利,其为弹簧4。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永磁铁置于动静铁芯5之间,通过支架1限位,并配合调整磁片7调整动静铁芯5间隙大小,确保产生足够吸合力,且动铁芯3运动过程中不直接接触永磁铁。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工艺简单,体积小,与常规应用方式一致,操作时永磁机械冲击小,提高了永磁电磁铁的寿命和可靠性。并且,动静铁芯5吸合后的保持力由永磁铁提供的吸力代替了传统电磁铁正常工作时需要控制电源提供保持电流的耗能方式,实现了电磁铁工作的无功耗、无温升、无噪音,满足节能环保要求。

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工作过程来看:控制电源通电后,控制线圈6所属的吸合线圈得电产生磁场,其产生的吸力与永磁体8的吸力同向,且合力大于弹簧4施加于动铁芯3的反力。由此,使动铁芯3向静铁芯5方向运动,整个电磁铁控制装置由释放状态转变为吸合状态。之后,在永磁体8的作用下,动铁芯3与静铁芯5保持吸合状态,而无需电路提供保持电流。在此期间,电路中的电源同时给一储能体例如电容进行贮能。并且,在上述过程中,安装在动铁芯3中的铆钉9带动拉杆2运动,拉杆2带动指示件10运动,指示件10对外指示电磁铁控制装置所处为吸合状态。

当产生释放信号时,控制线圈6中的释放线圈得电,即使控制电源失电,储能的能量亦足够,释放线圈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与弹簧4的作用力方向相同,且合力大于永磁体8的吸合力。于是动铁芯3朝静铁芯5的反方向运动,整个电磁铁控制装置由吸合状态转变为释放状态。同样的,在此过程中,安装在动铁芯3中铆钉9带动拉杆2运动,拉杆2带动指示件10运动,指示件10对外指示电磁铁控制装置所处为释放状态。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结合附图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将永磁铁置于动静铁芯之间,通过支架限位,并配合调整磁片调整动静铁芯间隙大小,确保产生足够吸合力,且动铁芯运动过程中不直接接触永磁铁。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工艺简单,体积小,与常规应用方式一致,操作时永磁机械冲击小,提高了永磁电磁铁的寿命和可靠性。并且,动静铁芯吸合后的保持力由永磁铁提供的吸力代替了传统电磁铁正常工作时需要控制电源提供保持电流的耗能方式,实现了电磁铁工作的无功耗、无温升、无噪音,满足节能环保要求。

当然,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声明本文整理来自:www.smartcixin.com 所有技术内容仅供学习与参考,一切侵权责任本站概不负责!